学会这三招,从此告别“隐形贫困”
前段时间最火的两个词莫过于“贫困限制了我的想象力”和“隐形贫困人口”,热点虽然过了,但思考却很多。
你是隐形贫困人口吗
今年以来,一个词汇悄然在网络上流行起来,那就是“隐形贫困人口”,指的是“那些看起来有吃有喝、光鲜亮丽,但实际上很穷的人”,对此有人带着自嘲,有人带着调侃,更多的却带着真实。
当隐形和贫困叠加在一起的时候,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消费群像。
月薪3000的小A,一个周末能花掉2000块,花到哪里去了呢?“没时间做家务,买个扫地机器人帮我扫。”“加班累成狗,约小姐妹去商场放松一下,买买衣服,吃吃饭,喝杯咖啡,看个电影。
”扫地机器人1000块,一件衣服500块,吃顿餐厅200块,喝杯咖啡看个电影150块,一两天干掉了工资的三分之二。后面怎么办呢,“没事儿,我还有花呗,额度还剩不少,再不行还能分期呢。”
月薪10000的小B,吸尘器一定要用戴森否则吸不干净,健身餐要吃藜麦再不济也得是牛油果,面膜一定要用好的,一片百元以下的根本没效果,去健身,必须请私教,还得是总监级别,要不白练。
大家在精致的道路上使出十八般武艺,却常常要在月末“吃土”,朋友圈光鲜靓丽,口袋却空空如也,月光是生活常态,负债是正常现象。总结来说,就是三个字“能花钱”。
“我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,才穷下来的”
这一人群的回应,让我们有了不同的角度。
时代在发展,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,消费结构在悄然升级,消费层次也在悄然提高。
除此以外,年轻人争相通过消费获得认同感,在一定程度上来讲,是在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安全感。一两件奢侈品,是对自己辛苦工作的奖赏;到电影院看电影,是正常社交的必备选项。
很多年前,网络还不是那么发达,一篇名为《我奋斗了18年,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》的文章还是进入了几乎每个人的视野。但如今呢,出门找个地方休息聊天,一杯星巴克已经成了标配。
消费升级,是年轻人奋斗的目标,有目标总是好事情。这代表人们是在努力追逐美好生活,积极点说,我们是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。
这世间万物种种大都并非非黑即白,有着钻石的多个切面。
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马尔库塞曾提出“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”的概念,前者是真实客观的消费需求,如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,以及和自己经济实力匹配的高品质消费等。
而后者则是超出自身消费能力的需求,个体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,会误以为自己也理应享有更高的消费水平,这种观念就是“虚假需要”造成的。
年轻人的“虚假需要”似乎太多了,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,这种“虚假需要”又被披上了“合理化”的外衣,本来的“不需要”变成了“我需要”,本来的“可有可无”变成了“刚性需求”。
购物网站琳琅满目的商品,层出不穷的促销活动,无时不刻不在诱惑着用户花更多的钱,买更多的物品。夜晚十点过后的出租车上,加完班苦大仇深的姑娘们,打开淘宝,怒刷几单,以消解疲惫和苦闷。
问题是,消费升级了,未必真的给我们带来幸福体验,几万块买的房子,几千块租的公寓,堆满物品,整理和清扫都是问题,你真的开心了吗?
脱贫指南
第一招 努力赚钱
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“我们较高的消费意愿与实在不高的收入水平之间的矛盾”。这种矛盾,不只在年轻人中蔓延,也是各个各个年龄段人的煎熬。
隐形贫困,说到底还是一个字——穷。
月薪3千的时候觉得1000块的包包真的很贵,如果月薪1万呢,1000块只是十分之一的工资,买一个就买一个吧。
月薪1万的时候觉得出国旅行真的很奢侈,只敢去东南亚还要坐廉价航班,月薪5万呢,可以首选舒适性、深度游。
说到底,还是要努力赚钱。
最主要的路子就是寻找自己的难以替代性。稀缺两个字是最值钱的,这个事儿缺了你不行,这份工作就你能干,或者就你干的好,那你就有底气让老板提供更多的薪水,或者干脆自立门户,自己当老板。
第二招 降低欲望
有句话说“越没本事的人越装逼,越有钱的人越低调。”
之前有微博网友爆料在高铁二等座车厢偶遇娃哈哈的董事长宗庆后。他不带助手,自己接受乘务员检票。
宗庆后有钱到什么程度程度呢?他曾多次蝉联中国内地首富,身家超过千亿。
就是这样一位企业家,平时坐飞机出行,多坐经济舱,日常生活也非常俭省,一年的生活花费只有5万元。
或许,我们也可以试试消费降级,说不定有另一种乐趣。
下午茶不喝了,健康又减肥。汽车不开了,共享单车,方便又锻炼身体。衣服不怎么买了,原先的就挺好,潮流无非是来了又去。新出的手机不买了,旧的能用,新的还怕丢,摔了还心疼。
好久不出去搓饭了,一顿两三百够在家吃一个星期,还得是肉蛋奶齐全的。护肤品也不追求什么国际大牌了,适合自己的就挺好。化妆品也省略了,早睡早起起色挺好,画个眉毛涂个口红就很精神了。健身房也不去了,公用的活动场所挺好,还能全家一起行动,其乐融融的。
别人以为你省吃俭用,你只拈花微笑,佛系人生,欲望大都消耗在了赚钱上。
第三招 掌握日常开支
无论如何,请始终掌握自己的日常开支。把收入和支出列出来,“该花不该花”的钱都很明显了,想买一个新包包,先去账单中看看就发现今年已经买了3个包包;想买一支新口红,账单一查,我去,今年已经买了6支口红,散了散了。
又或者,你升职了,加薪了,开心的紧,恨不能揣着银行卡,直奔商场,把心仪已久的美衣美鞋买回家。等等,收入高了,储蓄金额也要提高,先把一般的收入存起来,剩下的钱再看看还能买什么吧。
日常开支始终在你的掌握之中,钱就会踏踏实实的留在你的资金蓄水池中,再学点投资理财,把收益率适当提高,小钱慢慢变成大钱。
好啦,三步之后,恭喜你,逐步脱离了“隐形贫困”的低级趣味,慢慢踏上“隐形富豪”的康庄大道。
本文来源:融360专栏责任编辑:KS002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云掌财经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-
【 景气度处于高位 机械板块估值修复可期 】 近期,工程机械板块跟随市场调整,走势一般,但行业景气度仍在高位运行。有分析人士认为,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力,产品更新换代需求及出口持续向好等,工程机械行业持续火热,行业整体盈利水平逐步上升。基于业绩确定性,工程机械板块仍是后市关注重点。(中国证券报)
2018-10-13 -
【聚焦“ABC” 互联网争霸进入下半场】日前,港股上市公司腾讯控股6年来首次宣布调整内部构架,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、平台与内容事业群,并压缩原有事业群。外界解读公司此举是为了将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和云计算提升到更核心的战略位置。事实上,不仅腾讯,国内百度、小米、阿里巴巴,国外谷歌、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近年均调整组织架构,意在适应“ABC”变革。分析人士称,“ABC”已成互联网巨头决胜下半场的关键。
2018-10-13 -
【证监会: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71家 已过会32家未过会239家】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,截至10月11日,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71家,其中已过会32家,未过会239家。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17家,中止审查企业22家。
2018-10-13 -
【 聚焦“ABC” 互联网争霸进入下半场 】 日前,港股上市公司腾讯控股6年来首次宣布调整内部构架,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、平台与内容事业群,并压缩原有事业群。外界解读公司此举是为了将人工智能(AI)、大数据(BIG DATA)和云计算(CLOUD)提升到更核心的战略位置。事实上,不仅腾讯,国内百度、小米、阿里巴巴,国外谷歌、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近年均调整组织架构,意在适应“ABC”变革。分析人士称,“ABC”已成互联网巨头决胜下半场的关键。(中国证券报)
2018-10-13 -
【 证监会: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71家 已过会32家未过会239家 】 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,截至10月11日,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71家,其中已过会32家,未过会239家。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17家,中止审查企业22家。
2018-10-13 -
【逢低吸筹茅台格力等 北向资金昨日净流入10.73亿元】 北向资金节后开盘以来的浓厚避险情绪,终于在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有所缓解。伴随着A股的止跌反弹,截至12日收盘,借道沪股通、深股通的境外资金合计净流入10.73亿元,一举扭转了此前连续大幅净卖出的局面。曾遭北向资金大幅抛售的活跃标的个股,也悉数恢复了净流入态势。本周前4个交易日遭净卖出9208万元的格力电器,周五获净买入1.56亿元。洋河股份、泸州老窖和大华股份周五也获得小幅净流入。
2018-10-13 -
【中证报:悲观预期必将修正 优质资产终会引领风潮】突如其来的海外市场动荡,打乱了A股9月下旬发动的上行攻势。在“过山车”似的走势背后,当下A股市场对利空的敏感暴露无遗,本质上这是经济悲观预期作祟。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更加错综复杂,然而经过今年以来的逐步调整,A股对潜在风险的反映已经比较充分。优质资产在超跌之后,终将迎来修复契机。
2018-10-13 -
【财政部表态减税力度将扩大 增值税税率调整随时出台】据悉,对于增值税改革的工作,目前相关部门也已启动,包括税率合并以及下调等事宜都在进行测算。“此前税务机关曾找第三方机构测算税率下调后的影响,因此年内有可能随时出台政策。”一位税务系统人士判断。(中国经营报)
2018-10-13 -
【墨西哥经济部长:将寻求获得加拿大钢铝产品保护性措施的豁免】墨西哥经济部长瓜哈尔多表示,将致电加拿大方面,寻求获得加拿大钢铝产品保护性措施的豁免;预计加拿大的钢铝产品贸易保护性措施将给墨西哥钢铝出口带来2亿美元影响。
2018-10-13 -
【9月房企融资成本达2017年下半年以来峰值】据不完全统计,2018年1-9月典型85家房企融资总额8287亿元,同比减少11%。43%的房企融资额同比有所减少。下半年以来TOP50之后有发债的房企只有5家,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显著。从单月来看,2018年春节以来房企的各月平均融资成本,除6月外,基本都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。9月整体融资成本反弹至6.91%,达到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值,房企融资成本的增加预计将进一步限制融资规模的增长。(克而瑞地产研究)
2018-10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