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公司出来就该月薪3万?多少人离开平台一文不值
“人生最大的不幸,就是无法清晰认识自己。有时,离开了平台,才发现自己狗屁不是。”
话说,自2017年开始,不仅是创业公司,就连大公司都面临着巨大压力。
比如,最近被闹得沸沸扬扬的裁员潮,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经历倒闭与并购,就连端着“金饭碗”的国企人员,比如银行从业者,也每天提心吊胆地经受着组织瘦身的考验。
于是乎,这个社会陷入了集体迷茫。
然而,相较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而言,更让人关心的,还要数每个人眼前那一亩三分地儿的“钱”途和安危。
不像前几年一片大好形势:无论你是猪是狗,只要站在风口就能飞。
在满大街是“风口+资本”的年头,就算你是根皮筋都能卖出大葱的价。急功近利的环境下,快,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竞争法则。
于是乎,一个在BAT待过俩月的实习生,摇身一变就成了某A轮公司的运营主管;
一个原本在某媒体大号负责排版的小编,转身一跃就当上了某传统企业的品牌总监......
就连在某国企里负责端茶送水跑龙套的,都敢出门宣称自己是“机关领导”,张口闭口就是“谁谁是我老铁”、“某某和我贼熟”。
大量资本推动下的虚假繁荣,为职场滋生了一堆“过水蟹”。
有相当一部分人,忙碌在各个平台跳来跳去。一边心里暗骂自己的公司没发展、项目没新意,一边私下忙着给领导拎包擦桌子、出门吹牛逼。
如果恰逢公司的发展势头好,融资一轮接一轮,那么即使不是业绩的贡献者,有的人仍会陷入一种成功人士的幻觉。
如果不幸公司遇到了瓶颈,就如当下多半公司经历的那样,有的人就会洒洒脱脱离职,手上带着大把“资源”,趾高气昂地奔向薪水更高的公司。
倘若说,以上两种人都是庆幸的,那么不幸的则是在如今大环境下,大多数面临行业更迭、能力转型且岌岌可危的“职场过水蟹”。
30岁到40岁,是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年纪。
这个年纪的多数人都处在上有老、下有小,家庭负担重,处处需要钱的境地。
如果你不是在非常传统的行业,那么你的上司可能都是比你年轻、比你精力旺盛的人,薪水要求更低。
倘若你细心的话,就会发现许多公司的招聘年龄范围都写着“20~35岁”,这是人力资源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。
更可怕的是,在大平台呆久了,当站在30岁这个门槛时,很多人的心理会有落差。因为无论是精力还是适应力,都难比年轻人。
于是乎,有的人进入一种状态叫做:没有老板命,却有一身老板病。
比如我之前认识一个人叫A,他在一家国有背景的金融公司干了6年行政,算得上公司老员工了。
刚进公司时,赶上金融公司发展兴旺早些年,一进公司底薪就1万多。
因为身处金融行业,A平时接触的都是大客户与金融从业者,平时聚会进出的都是高档酒店会所,自然也少不了相互攀比,开口闭口都是几个亿几百个亿的融资生意。
那个时候,周围很多人都羡慕他的职业高大上,夸他年纪轻轻就有所作为。
然而,6年过去了,A的工资总共只加了2000块,平均是一年300的往上加。渐渐地,A的心理开始不平衡。
有一次,A所在的公司招了批90后新员工,他留了个心眼,特意偷偷跑去打听了下,发现新员工的工资基本都比他高。
为此,他十分生气,心想公司这不是拿他不当回事儿吗?
于是乎,A以一个公司元老的姿态,怒气冲冲地跑到老板面前,直接当面质问其新人工资高的原因,并要求给自己加薪。
万没想到,老板却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:“公司的工资是有规定的,不是你想加多少就加多少。如果你嫌赚的少,可以自己去开公司啊。”
听完这番回答,A气得攥起了拳头,指甲陷进肉里,心想:“行啊,既然你们无情无义,老子不跟你玩儿了总可以吧!”
随后,A请了两天病假回到家里,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。直到那时,他才恍然大悟:
如果离开了公司这个平台,自己靠什么赚钱?
混职场,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地位,只有你离开平台剩下的,才是你的真本事。
主持人窦文涛,曾在节目说过这样一段话。
“我的朋友99%都比我有钱。天天和这些有钱人在一起,以至于我以为他们买的东西,好像也是我生活世界的一部分。总和有钱人在一起,听着他们几十亿上百亿的聊天,好像自己也有钱了似的。”
这段话,真实地反映了职场中很多人的心理状态。
但只有你亲身经历过辞职、被裁、退休或者公司倒闭,才能体会到什么叫「人走茶凉」。
换句话说,你以往的光环,不过是平台聚光灯下的沉淀物,当你离开的时候,就会发现之前公司多半人际关系的结束。
当然,倘若你找到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另谋高就还好,如果接下来你要面对的是没有稳定收入的一日三餐,或是一不小心跳进了残酷的创业深渊.....那么,直到你有所成就,你之前的友谊顶多换来一句无伤痛痒的问候。
其实,离职的时候若能看清谁是朋友、谁是过客,总归来讲是件好事。因为你将面对更多残酷和现实的问题,比如,脱离了公司,你是否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?
许久以前,投资人蔡文胜说过一句话,“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基本就废了。”
因为多数人在大公司待久了,就会变得眼高手低,成了温室里的小白鼠,生存能力退化,却又自视很高。这样的人一旦离开了平台,身上的光环去掉之后,会顿显能力缺失。
你是否曾见过某个大公司的人四处吹嘘,自己手中有多少多少资源,可一旦要落实的时候却推三阻四。这些所谓的资源,仿佛就如海市蜃楼,只可远观,不可亵玩。
优秀的职场人都明白一个道理,无论工资还是级别,都应是个人能力的沉淀物。
但很多人却本末倒置,认为自己只要在一家公司,就应该享受到某种待遇。
但很可惜,在未来的大环境下,无法真正创造价值的人,终将会被所有平台淘汰。
当我们谈及创业的时候,认为最大的捷径就是刚好踩到了一个风口,第一时间赶上了红利,赚了一笔。
而找工作挑公司,也是这个道理。
两个能力相差无几的人,其中一人不小心进入了个处于发展红利期的公司,其带来的回报价值,远远不止薪水那么简单。
所以,好的平台确实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。
然而,问题在于所有公司都有生命周期,万物的生长衰退都有规律,一个人若不能快速地将平台红利转换为个人能力,那么窗口期过后,一切归零。
就如被闹的沸沸扬扬的美团收购摩拜事件,造成了一大批人相继离职。表面上看,这是组织重构不得不面临的问题。
但事实上,多数主动离职的人都明白:摩拜已经度过了之前野蛮生长的红利期,接下来的洗盘,所有人都必须在重压之下克己奉公,好日子已然不复存在。
这个时代“躺着”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,随着互联网竞争格局的固化和资本的理性,越来越多的企业回归生意思维,更多注重投入产出比。
当老板们发现业务增长难突破,无法交出一张好看的利润报表时,“降薪裁员”就成了唯一的道路。
于是乎,公司的平台资源一夜间成为了稀缺品,更是普通员工眼里的烫手山芋。
你占着资源不带来价值,就是失责,你盯着资源不去利用,就是无能。
在老板重磅的业绩压力下,每个人都人心惶惶,草包英雄霎那间区分开来。
这就像我们所常说的,弱者依附平台,强者自造平台。
一个聪明的人,总能认识到哪些是平台带来的福利,哪些是自己真正的实力。
这个世界上,每个人都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,很少人乐于雪中送炭。
比如一个曾经大平台里出来的人创业,褪去光环从零开始,之前的资源能用到几分,又有几个所谓的人脉愿鼎力相助?
人心虽暖,现实残酷。这个社会你来我往,商业上讲的是利益互换。
原本你在公司身居要职,周围人看重的是你背后的资源价值,可离开了平台,又有谁愿意为你的个人估值?
再回到赚钱这件事上。
当你身处平台时,如果你能为公司一年净赚100万,公司必然舍得花10万甚至更高薪水请你;
又如你做的工作替换成本太高,以至于市场很难找到比你更合适的人,那你肯定不会被盲目被裁;
再如你是某体制内领导的子孙后代,公司需要仰仗你的人脉,就算老板再不爽也不敢拿你怎样。
如果以上几点你统统不是,那么就该好好想想,若脱离了平台,你每个月的一百块、一千块、或者一万块,到底能从何处来?
这个问题并非危言耸听,不信你尝试回忆下,从毕业到现在,除了公司给你的薪水外,你有过多少真正的工资外收入?
想到这里,或许你才恍然大悟,原来自己早已丧失了一种主动创收的能力。
所以,一个聪明人,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是谁,自己究竟能有几分创造价值的真实能力。
平台再大,你不参与,也永远是观众;平台再小,你若善用,也能施展威力。
毕竟,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作者简介:墨多先生,北京大学硕士,英国互动英才奖得主,互联网创业者,专栏作家,关注职场与个人成长。
本文来源:正和岛责任编辑:KS002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云掌财经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-
【 景气度处于高位 机械板块估值修复可期 】 近期,工程机械板块跟随市场调整,走势一般,但行业景气度仍在高位运行。有分析人士认为,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力,产品更新换代需求及出口持续向好等,工程机械行业持续火热,行业整体盈利水平逐步上升。基于业绩确定性,工程机械板块仍是后市关注重点。(中国证券报)
2018-10-13 -
【聚焦“ABC” 互联网争霸进入下半场】日前,港股上市公司腾讯控股6年来首次宣布调整内部构架,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、平台与内容事业群,并压缩原有事业群。外界解读公司此举是为了将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和云计算提升到更核心的战略位置。事实上,不仅腾讯,国内百度、小米、阿里巴巴,国外谷歌、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近年均调整组织架构,意在适应“ABC”变革。分析人士称,“ABC”已成互联网巨头决胜下半场的关键。
2018-10-13 -
【证监会: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71家 已过会32家未过会239家】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,截至10月11日,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71家,其中已过会32家,未过会239家。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17家,中止审查企业22家。
2018-10-13 -
【 聚焦“ABC” 互联网争霸进入下半场 】 日前,港股上市公司腾讯控股6年来首次宣布调整内部构架,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、平台与内容事业群,并压缩原有事业群。外界解读公司此举是为了将人工智能(AI)、大数据(BIG DATA)和云计算(CLOUD)提升到更核心的战略位置。事实上,不仅腾讯,国内百度、小米、阿里巴巴,国外谷歌、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近年均调整组织架构,意在适应“ABC”变革。分析人士称,“ABC”已成互联网巨头决胜下半场的关键。(中国证券报)
2018-10-13 -
【 证监会: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71家 已过会32家未过会239家 】 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,截至10月11日,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71家,其中已过会32家,未过会239家。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17家,中止审查企业22家。
2018-10-13 -
【逢低吸筹茅台格力等 北向资金昨日净流入10.73亿元】 北向资金节后开盘以来的浓厚避险情绪,终于在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有所缓解。伴随着A股的止跌反弹,截至12日收盘,借道沪股通、深股通的境外资金合计净流入10.73亿元,一举扭转了此前连续大幅净卖出的局面。曾遭北向资金大幅抛售的活跃标的个股,也悉数恢复了净流入态势。本周前4个交易日遭净卖出9208万元的格力电器,周五获净买入1.56亿元。洋河股份、泸州老窖和大华股份周五也获得小幅净流入。
2018-10-13 -
【中证报:悲观预期必将修正 优质资产终会引领风潮】突如其来的海外市场动荡,打乱了A股9月下旬发动的上行攻势。在“过山车”似的走势背后,当下A股市场对利空的敏感暴露无遗,本质上这是经济悲观预期作祟。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更加错综复杂,然而经过今年以来的逐步调整,A股对潜在风险的反映已经比较充分。优质资产在超跌之后,终将迎来修复契机。
2018-10-13 -
【财政部表态减税力度将扩大 增值税税率调整随时出台】据悉,对于增值税改革的工作,目前相关部门也已启动,包括税率合并以及下调等事宜都在进行测算。“此前税务机关曾找第三方机构测算税率下调后的影响,因此年内有可能随时出台政策。”一位税务系统人士判断。(中国经营报)
2018-10-13 -
【墨西哥经济部长:将寻求获得加拿大钢铝产品保护性措施的豁免】墨西哥经济部长瓜哈尔多表示,将致电加拿大方面,寻求获得加拿大钢铝产品保护性措施的豁免;预计加拿大的钢铝产品贸易保护性措施将给墨西哥钢铝出口带来2亿美元影响。
2018-10-13 -
【9月房企融资成本达2017年下半年以来峰值】据不完全统计,2018年1-9月典型85家房企融资总额8287亿元,同比减少11%。43%的房企融资额同比有所减少。下半年以来TOP50之后有发债的房企只有5家,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显著。从单月来看,2018年春节以来房企的各月平均融资成本,除6月外,基本都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。9月整体融资成本反弹至6.91%,达到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值,房企融资成本的增加预计将进一步限制融资规模的增长。(克而瑞地产研究)
2018-10-13